【摘要】去年7月,國家版權局下發《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》,要求2015年7月31日前,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必須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。據市場研究公司iiMediaResearch的數據,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[-0.90%]音樂服務市場擁有4.49億用戶,這讓中國成為全球用戶數最大的移動音樂服務市場。
去年7月,國家版權局下發《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》,要求2015年7月31日前,各網絡音樂服務商必須將未經授權傳播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。這被稱為“最嚴版權令”的通知不但讓網絡音樂的免費時代成為過去,也標志著國內在線音樂正版化的新征程。版權爭奪“倒逼”收費“這一年里,移動音樂正版化意識在市場里的作用越來越凸顯,在政策的監管下,盜版橫行的現象明顯減少。”音樂發燒友孫曉告訴記者。盜版不再,網絡音樂服務商只好拼搶版權。一年前,音樂都是免費獲得,各家服務商的內容難有差異化。而眼下,各家平臺都紛紛發起了搶版權的發展“布局”——誰贏得了用戶,誰就贏得了市場。對于用戶來說,你家有這首歌我就聽,沒有我就去別家聽。為了不斷擴充曲庫,讓自己的資源量占據優勢,音樂服務商不惜花重金向唱片公司購買版權。這當然就提升了音樂服務商的運營成本。易觀智庫互動娛樂領域分析師王傳珍告訴記者,目前,對于一個平臺來說,采買版權的支出大概占到總成本的三至四成。“面對這個從無到有的巨大成本,服務商恐怕也是無奈的。為了長期發展,向用戶收費成了必然結果。‘倒逼’,對,就是這個詞。”收費容易盈利難QQ音樂、網易云音樂付費音樂包1個月8元,6個月45元,12個月88元;蝦米音樂1個月10元,6個月50元,12個月100元……在付費概念的培養階段,主流移動音樂平臺的定價十分相似。根據易觀智庫的一項調查結果,囿于用戶為音樂內容付費的消費習慣尚未建立,付費音樂服務效果并不樂觀。為了盈利,移動音樂平臺也是動足了腦筋。5元錢可以賣一張數字專輯,讓不少平臺看見了新的曙光。有數字表明,QQ音樂數字專輯合作的歌手已囊括鹿晗、周筆暢、李宇春等40余位音樂人,數字專輯累積銷量突破2000萬張,總銷售額已突破1億元。酷狗、酷我在2015年也發行了24張數字專輯,總銷量超過300萬張。據市場研究公司iiMediaResearch的數據,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音樂服務市場擁有4.49億用戶,這讓中國成為全球用戶數最大的移動音樂服務市場。在“多管齊下”的盈利渠道和龐大的用戶基數下,移動音樂數字平臺盈利了嗎?“我只能說,因為有了版權政策保護,各家音樂平臺有了差異化,不再像以前一樣同質,這樣的市場環境是有利于他們去盈利的,但是用戶的付費習慣現在看來還沒有完全養成。”王傳珍說
本網站轉載的所有的文章、圖片、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,本網站采用的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和版權者聯系,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,或不應無償使用,請及時留言通知我們,以迅速采取適當措施,如刪除或支付稿酬,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。